就像做了个美丽而悠远的梦。转眼间,奇山、丽水、草原、花海……一切的一切,将定格成脑海中永远的记忆。
(-)行程
前后历时十七天,2010年七月九日至七月二十五日,跨越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福建、江西、湖北、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来回行程八千多公里,大大小小十一人,于今日下午平平安安回到家中。
为对得起此次远行,特留下行程中的几个“最”:经历最曲折的一段路:第一天下午一点出发,到江西抚州,只有三百多公里,但却到晚上九点来钟才到。原来导航设置成推荐路线,它带着我们走了最近的路――弯弯曲曲的、几无人迹的山道。看来导航的设置有讲究啊。还好,第一天让我们买了教训,并没耽误行程。最多隧道的路:从湖北谷城往陕西西安路上,隧道成群,几乎一百来米就一个隧道,有些甚至更近些,就像连环洞,一路简直就是穿洞而过。难怪古人有:“人横秦岭”一说,若没这么多隧道,不知该多走多时间。隧道多的其次就是重庆往贵州路上了。海拔最高的路:从海北的西海镇往祁连,翻越了四千两百多米高海拔的山;从祁连回西宁的路上,海拔也挺高的,三千六七。最多坑洼的路:从甘肃与四川交界的郎木寺往红原,一路颠簸,有些像坐轿子,让人不敢闭眼。从红原往九寨沟的路也不敢恭维:都在修路。270多公里,从早上八点出发,到下午四点才到达目的地。让我们感觉:是不是四川震灾后,他们就把整个省的路,不管是好是坏都拿来重修了?这也有些浪费了吧?(后从成都往重庆走,发现这儿的路况不错。看来当时有些冤枉别人了,还真是灾区才在搞重建。)下坡最多的:从九寨沟往成都,先一直上坡,然后是近百公里的下坡路,直至平武县。真感觉上蜀道难于上青天啊!怪不得李白在唐朝时就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过了一千多年了还这样,我们该可以想象当年的蜀道不知有多难了。堵车最久的路,从成都往贵州的路上,由于修路,车子堵了近一个小时,有时简直如蜗牛爬行。庆幸:不算太久。一路走来,也就经历这么一次堵车,算不错的了。最好走的路:应该是江西境内,江西抚州到湖北谷城,八百多公里,一路高速,路面平坦,无一隧道,两边开阔,感觉特舒服。
十多天,有时纯粹赶路,有时边走边玩:多时,一天走九百多公里;少时,一天就走近百公里。启程时三辆车,到西安后加入了江苏的三辆。这几辆车有时同行,有时自成一组,反正到住的地方,总会会合。到了成都,各自打道回府。感觉自驾游三辆车最好了,前后都有照应。每辆车上都应有对讲机,路上遇到情况才方便联系。导航仪必不可少,不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寸步难行。并且出门前得进行升级,否则会走许多弯路。
(二)气候
从陕西到西宁,车子过六盘山隧道。下车休息时,一阵风吹来,顿时感觉有些深秋的寒意。快到西宁,已经晚上七点半,可天空中,阳光正灿烂着,雪白的云朵,衬托得天空格外蔚蓝,让我们不由怀疑才下午三四点。到九点左右,天才完全黑下来。
从西宁开始,到青海、祁连、夏河、九寨沟等地,看到的当地人,特别是藏民,都穿得厚厚的。早晨与傍晚,你尽管穿件长袖,再披件夹克类的衣服,保你不嫌多。夏装,就不要出袋了。可怜啊,白长了这么老,也算有出门经验,冬装里里外外带了一套,夏装倒带得挺多,另外还塞了一件平时骑车遮太阳的薄长袖,当时想:这样一件衣服,凉时披上,热时脱,方便。没成想,此地最需要的就是秋装了,可我怎么就偏偏没带呢?把秋衣秋裤、毛衣穿上嘛,好像还没必要。虽说旅游不喜欢买衣服,也只好在西宁随便挑了件长袖,对付着穿了。带去的那件袄,使用率倒挺高,早晚常披着它。那天进九寨沟前,问饮食店的老板,沟里冷不冷,她说白天太阳大着呢,不冷的。想想白天带着件袄是累赘,只披了薄长袖,没想到早晨到沟顶时,冷得发抖,当时真后悔没带上。天啊,才夏天呢,就这样!如果秋天、冬天到这儿,不知得把自己裹成啥样?
直至到成都,街上才再次见到成群结队穿着短裙、短裤的美眉们,好像才回到了正常的夏天。返回路上,天气越来越热。这一路走来,我们感觉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极大,衣服的确得精心准备,否则旅途中着凉生病可真不好办。
(三)吃
“民以食为天”,旅行,吃也是个重要的主题。既是自驾游,吃的方面就自由了:不用再像跟团一样,木偶似的由他们安排,大多时候吃不舒服。该吃饭时,找个感觉差不多的饭店进去,点这个,点那个;大人点,小孩补充。吃得不过瘾了,再加菜。川味火锅、祁连烤羊、手抓羊肉、水煮羊肉、静宁烤鸡……大家尽情品尝。锦里小吃一条街,我们混迹人群,左手一串臭豆腐,右手一碗凉皮,大快朵颐……
吃了这么些地方,忘不了的是这几处:一、到西安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安顿好后,大家信步到街头,留意着哪些地方能填肚子。见路边一大型饭店内熙熙攘攘的人,看来这儿生意不错。吃东西往人多的店走,总没错的!于是一行人走了进去。坐定后拿起菜单便点起了菜。首先点了他们的招牌菜:一大盆的酸菜鱼。一尝,齐说好吃。再来一盆!加上七七八八的炒菜,吃得大家心满意足,直呼够劲!叫服务员过来结账,说是一百八十。“啊?”大家惊呼。既而相视大笑,齐声说:“怎么这么贵?”服务员不好意思地解释:“我们这儿的菜就是这个价的,不会算你们贵了。”出来后,大家忍不住又大笑,互相取乐:“哈哈,怎么这么贵?”这样的菜,拿我们自己那地方,不知得多几倍的价钱!没想到在人家省城,一个如此大规模的店内,竟然便宜至此!让大家旅行途中恋恋不忘,巴不得每次都能回到西安去吃。
二、游完青海湖,已是下午三点来钟,往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西海镇走(此次才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这儿是州政府所在地,但从房子的规模、街上的行人看,怎么也不如一个乡政府所在地。街上没几家饭店,中午大家已经吃了些自带的干粮,就随便找了家回族面馆,每人要了一碗面。左等右等,不见面上来,我们几位又到对面的一些小店逛逛,回去后,居然才上了几碗,应该有一个小时了吧?如果是我们那,几百碗也应该端上来了。有些疑惑:这面到底怎么做的?难道临时到地里种小麦?于是走进他们的厨房去瞅瞅。窄小的厨房内,单锅单灶,烧的倒是煤,几个人正在忙活着。面在一个盆内装着,粗粗的一条条盘在盆内。一个回族阿姨拿出其中的一截,再拿一截,两截平放在案板上,用手把它们压扁,然后再拿断。在旁边好奇地看了老半天,想问她一些问题嘛,她听不懂,只好对她说:“你们这样真辛苦啊!”一碗面,纯靠手工这样压来压去的,怪不得我们十多碗面得等那么久了。真搞不懂这儿是没有机器做面呢?还是人家就要这手工做的味?
三、另一次留下深刻印象的饭也在西海。傍晚回到宾馆,发现这儿附近好象找不到饭店。于是只好在宾馆的餐厅点菜。一盘盘端上来,还真有些袖珍的感觉:那么小的盘,十来个人,有时还分不到一夹。一结账:五百多元!原来小小的一碟祁连黄菇居然得上百元!一个抽纸算了我们十元!这餐饭后,每次吃饭,凡要纸,我们就学老成了,总先问:“要不要钱?”要钱的,不用你们的纸;不要钱,那就上。哈哈!
近十多天,总体感觉:外面的吃,实在不算贵。我们这小地方,不知怎么的,吃的消费倒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