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春来绿一川
——苏州彩云桥和横塘驿亭游记
我以前在游苏州胥门的时候,到过万年桥,据说万年桥与城南的宝带桥、七里山塘街上的彩云桥,并称为苏州桥中的三鼎甲。后来我特地寻访了宝带桥,确实名不虚传(见拙作《宝带春风波漾清》)。山塘街我也曾游览,但彩云桥早已损毁被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丑陋不堪的铁架桥,已改名叫半塘桥,所以,所谓的三鼎甲已三去其一。不过我又获知苏州还有一座同名同姓的彩云桥,位于苏州城西南的横塘镇,遂决定择日拜访。
胥江是沟通苏州西护城河与太湖的运河,它是伍子胥造苏州城时开掘的,总体上是东北至西南的走向,但在横塘这一段约有1000米是南北走向。京杭大运河在此借用了胥江这一段南北走向的河道,由于大运河比胥江宽,所以地图上看起来好像是胥江流入了大运河,然后又从大运河另一边流向太湖。
千多年过去了,在大运河与胥江交汇之处,形成了三角洲,三角洲是个倒三角形,尖朝下(南),底朝上(北)。胥江在此分成两条水路,下面一条水路从东北向南注入大运河,现今的彩云桥就在三角洲的尖尖处呈东西走向跨越胥江,而这个尖尖处还有一座著名的古建筑——横塘驿站。
昨天,天气很好,我决定专程去彩云桥。
乘67路在唐寅园(唐伯虎墓就在唐寅园中)站下车西行,从西环高架桥下穿过,在一个加油站右侧的小马路进去走到头(480 米),到了益锦苑小区的大门,向小区门卫打听了行走路线,左转60米又向右转入一条小路,前行100米到了大运河边。向左(南)看,400米外是晋源桥(公路桥),向右(北)看,被树挡住视线,如果没有树应当可以看见彩云桥。沿着益锦苑小区的院墙与大运河之间的泥土小路前行,小路两边都是菜地,200 米后就到了彩云桥。后来我回想一下,才知道彩云桥就在益锦苑小区的背后,我不过是围着小区院墙绕了个大圈。从唐寅园到彩云桥总路程近千米。其实三角洲的底边上还有一座桥跨越胥江,这座桥在地图上没有名称。乘公交车在索山桥南站下,打开高德地图,按照步行导航的语音提示,就可以沿着一条小马路经由这座无名桥到达彩云桥,总路程也是近千米。
彩云桥孤零零地座落在蓝天白云之下,滔滔运河之畔,伴随它的只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运河货船的轰鸣。我在这里呆了半个钟头,没见到一个人来,以前拜访宝带桥时,虽说也很冷清,但好歹还有七、八个游人。
彩云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石料为花岗石,建于何年代已不可考,但史料记载明清两代都曾重修,那么就很可能建于宋代(元代的蒙古人善于破坏桥不善于修建桥)。
现在的彩云桥是1992年由50多米外的大运河上迁建而来,迁建时添加了石料,两端增加了引桥,全桥跨长约60米,宽约4米,比原桥身要宽要长,但主体上还是保持了原彩云桥的风貌,整座桥的外形比较清秀。桥东有27级台阶,桥西有29级台阶,两边台阶的中部,都有两条平行的“轨道”(这种独特的轨道我在南护城河上的蟠龙桥上也看到过,但蟠龙桥上的两条轨道是分别靠近两侧的桥护栏的),轨道的间距为1米。设计这种轨道我估计是为了便于行驶当时的某种车辆。
横塘驿亭是我国现存的一个半古驿站中的一个,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外观样式远看像个土地庙,这个驿亭的形象还曾上过邮票。
选在这里建驿站确实很明智,因为这里是水路的十字路口,乘船也好,弃舟上岸骑马或乘车也好,都很方便(估计岸上不远处也应有对应的中转站)。但现存的驿亭不过是原驿站的大门,它的作用大概是让还没有办好入住手续的客人在此暂时休息一下。原驿站的主体建筑如馆、楼、庑、台等,均已无迹可寻。驿亭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南面有小平台和引桥与彩云桥相连。驿亭不大,内里的面积大概为24平方米,南北各有1门,东西墙各开1窗,窗下都有长条石凳。南门左右石柱上有门联:
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
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不知这门联是不是原先就有的,诗中的意思倒是不错,做好服务工作,让来往客人宾至如归。
如今,彩云桥与横塘驿亭相依为命,共同欣赏那滔滔胥江西逝水,共同见证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诗人范成大有一首送友人的诗: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石桥多半就是指彩云桥了(如果这里的石桥确实是指彩云桥,那么就可确定此桥至少在南宋就已存在),而朱塔当指桥边的小塔,这种小塔的作用是“镇河妖”,如宝带桥也有这种小塔。不过彩云桥迁建之后,那小塔没有跟着迁来,所以现在的彩云桥边没有塔。横塘镇主体在大运河之西,苏州城在大运河之东,那时的彩云桥横跨大运河沟通横塘与苏州。横塘镇有路直达彩云桥,不论客人是从大运河还是从胥江乘船而来,或者从苏州城车骑而来,估计范诗人都可沿着这条路把来客送到彩云桥边即止。
2016.2.17 写于苏州
1.彩云桥踏步上的双轨

2.桥碑

3.逆光拍彩云桥全景

4.新增的引桥

5.横塘驿站

6.近拍彩云桥全景

7.桥中心顶面的雕刻

8.在500米外的大运河的晋源桥上远拍彩云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