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草鱼禾家又是五人一车的组团自驾游,目的地:江西婺源

婺源地处江西东北端,与安徽南、浙江西毗邻,已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村庄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

和往常一样草鱼禾也是先在网上搜罗了一遍攻略,有三条精选线路:

东线:李坑--汪口--晓起--江湾--江岭

西线:文公山--鸳鸯湖

北线:从溪漂流--思溪延村--彩虹桥(--严田古樟)--埋坑--大鄣山卧龙谷--白柱宗祠--灵岩洞

 

第一天:

一号凌晨出车从深圳沙井直踩江西婺源,原以为这个点出发的人会少,其实不然,越走就越觉得车多,加上天雨路滑,我们在惠州就塞了好几个小时。这是第一次在高速路上的车窗外看日出,两旁的山间薄雾环绕,彷如仙境。早上六点多,我们总算跨过了广东省界来到了江西,不下雨了。虽没看到照片上的油菜花天,但此时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同样的一路感慨那无边的稻田,没有电线杆!居然没有像这边一样高高的、密集的电线杆!

中午在吉安下了高速,就在出口处不远的一个小商业街觅食,虽说是商业街也实在是有够冷清,也许是放假吧。随便挑了家农家小菜馆,点了五个清炒的小菜,不贵,95。还能悠哉的用自备的咖啡壶煮了咖啡加炼奶喝。总算在经过了近2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二号晚上八点多到了李坑

我们在村口一家柴火农家菜吃了晚餐,偶遇一家刚吃完的宁波游客,他们推荐说黄丫鱼不错,上菜了才发现不就是我们经常在英德长湖吃的河鲜黄骨鱼嘛!不稀奇,不过那顿吃了两百五十多,点了土鸡、牛肉、黄骨鱼,其实也没有多少菜,挺贵的。

其实是差不多到了李坑才被告知这个景点没有开放,不过本来也就打算在这住下的。两间双人床房一间单间,三百三。李坑据说是整个婺源住宿条件最完善的一个小镇,而且通向各个景点也近。睡醒再开始我们的婺源之旅。

 

第二天:

早上七点在店家吃过早饭就奔向了有“徽商古埠头”之称的汪口,位于婺源东北部,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明清两代,商贾云集,素有“草鞋码头”之称。汪口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从外面看,全木结构的门楼己颇显陈旧,山门形制是宫廷建筑专享而民间宗祠极少采用的“五凤门楼”,据说,是因为村人俞心远曾经做过清帝的老师而得到的特许,属于北方建筑的“五凤门楼”翼角张扬,若大鹏欲飞,搭配本地姿态优雅的马头墙,相映成趣,可称建筑艺术的绝品,宗祠大门紧闭只有遇到阖族大事时方可开启,大门两侧镶嵌两面巨大的木鼓,称为“避面”,由天然原木树墩制成,保存上好的古木门槛可齐腰,据说宗祠门槛尚有高至前胸者,礼制建筑形式高于功用的特点可见一斑。

从07年开始,婺源实行通票制。180元的IC卡通票可在五天内看三条线的12个景点。几乎每个景点入口都有指纹验证。

接着我们要去晓起。从汪口镇乘前往段辛方向的汽车拐入一条土路后,经过茅坦村后就到达了老树环抱的下晓起村,两条溪流在此汇合,景色很宁静。从下晓起走到上晓起,一路上座小山坡,会看到一棵十分高大茂盛的千年古樟。这里的盛产樟树,随处可见当地人现场锯樟木片,香味浓郁,可用来防蛀。在山坡上可看到下晓起的全貌,是摄影的好地方。

晓起村始建于唐朝年间(787年),始祖汪万武逃乱至此时天刚破晓,惊魂初定的他就把这里叫做“晓起”,以前是叫“晓川”。后来,洪姓人家也在上游1公里处建村而居,也叫“晓起”,为彼此区别开来,人们把上游洪姓与江姓的居地称“上晓起”,把原先汪姓居地称“下晓起”。上晓起多为官宅,下晓起多为商家。

从上晓起往上行到达江岭,这或许是婺源最值得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漫山遍野的梯田,从山顶铺散到山谷下。不难想象在三四月油菜花盛开的季节,站在山顶望去,脚下大片的山谷内,油菜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中间围拢着几个小小的村落,黑瓦白墙的徽派民居夹杂在一片金黄之间,在婺源再没有比这更壮观的景象而令人惊喜的了。可惜了我们这是在十月,只能想象……

接近中午,一路上的农家小院都是自住,不管饭的,只好回到了山脚下的村落,几番周折才在某个村里找到一家农户说有饭吃。

江湾虽说是江爷爷的祖籍,但大部分是新建造的,商业气息很浓,所以我们放弃了江湾,直接从东线奔往北线景点,思溪延村是紧挨着的上下两个村。

思溪村是一个房屋集中,巷道窄曲的古村落,清代徽派民居建筑很多。婺源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特别是木雕,最壮观而精致处还数“承志堂”客馆的“百寿花厅”。这里八格门扇上刻着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加上大门上的一个,厢房俩侧门上各有一个,据说凤凰卫视在这里拍节目时,航拍竟然发现,整个宅基构造就是一个“寿”字,算起来就共有一百个“寿”字。所以叫“百寿花厅”。据说思溪的建村人为俞姓,村子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原来叫“泗溪”,后因谐音俞(鱼)思溪水,遂改名为思溪,也体现了外出经商的思溪人思念故土之意。村前就有一条清澈的河溪环绕。要说思溪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宅,那要算敬序堂了。1987年,首部《聊斋》就是在这里开机拍摄的,此后《青花》也在此拍了半个月。

 

延村原称“延川”,是因为村落面临川流不息的清溪,乡民以期后代子孙绵延百世,故名。后来,延川才慢慢地被人们俗称为“延村”。延村的建造是从一口井开始,井代表着财源,然后引出人字型的两条路,全村就围绕着这两条路扩展。延村最具有特色的当数56幢(重点保护建筑18幢)清朝民居及其“商”字形大门,被誉为“清代商宅群”。延村的古民居,因为都是儒商所建,所以比其他古村的规模更庞大,造型也更考究。延村的木雕,老伯告诉我们,木雕上的图案分别是葡萄、桃子、苦瓜和辣椒,寓意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婺源,官宅与商宅的建筑有所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延村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商人的这种祈祷。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宋代廊桥彩虹桥。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廊桥,建于1137年的南宋,规模最大,全长一百四十米,保存最完整,设计最科学的一座廊桥,是婺源的标志性建筑。彩虹桥被各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迄今为止,全国有上百家媒体进行过报道。这美字不但是彩虹桥整体的外型美,还有一种美是“善美”,相传这座桥是由民间出资修建的。。

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婺源建县时,县址就设在清华。当时交通不便,村与村、县与县之间完全是由古驿道相通,而清华西通浮梁(必需要过河),东去徽州府。当时没有彩虹桥时,只有婺源特色:造价便宜、就地取材、容易维修的板凳桥,但这板凳桥也有许多缺点如桥面窄小、容易坏,最大一个缺点就是每年洪水就会被冲毁,这样两岸交通就中断了,给过往的商旅、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到了南宋清华村一位胡宏鸿,另一位胡永班,很想为清华建一座永久性的桥。修桥就要资金,还要有技术,为了资金胡宏鸿削发为僧,取法号济祥,云游四海,四处化缘,历尽艰辛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筹集建桥资金。而胡永班为了掌握建桥技术,背井离乡、外出学艺,历时五年多才偷学到建桥技术。这两位是彩虹桥的功臣。这座桥历经几百年没有什么太大的修理,这根这座桥的科学设计有关。走到桥上时你就会感到当时的建造者考虑得是多么的细微与周到。

基于彩虹桥的美名,我们今晚决定住在这了。刚好出景区的时候遇上了一位PLMM,她以她的诚意把我们带到她们家(好吧,承认了,是因为人家说她家都是新装修有席梦思大床,还有她妈煮的一手好菜……晚饭有着落了!还能在附近小逛一圈)一间两床房、一间三床房各100,晚饭120,有鱼有肉,她妈还把中午吃的私房菜也拿出来招呼我们了(一大盘的外婆菜够人家吃上好几顿了),还有主人家也所剩无几的美味豆腐乳!(只有过冬了才能做,其他时间做了会容易坏,还不能放冰箱,所以仅此几块)吃得好满足,住得好舒服!(好想替他们家小作宣传一下,可惜他们也不是常住在那,只是过节了,孩子们放假才过来住。小插曲哦,提到的那位身材很辣的MM,才16岁呢!中专旅游系,快毕业了,所以以后她家应该就会常在啦~)他们家在彩虹桥**建筑左侧小巷的民居,金穗楼隔壁。

 

第三天:

在她们家吃过了早饭又继续上路,今天是去大鄣山卧龙谷。传说“浙江、庐江皆发源于此地”。唐末,道士张公隐居于此,终日采药炼丹,故名张公山,后易为鄣公山,又称鄣山、大鄣山。2003年开发的卧龙谷是一处神秘且保持原始风貌的高山峡谷景区,经地质学家探明,这是由于亿万年间,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稀有的自然奇观。卧龙谷的景观价值在同类景区中极罕见,可称“江南第一奇谷”,婺源的“小九寨”。谷长仅3公里,天然落差达730米,峡谷切割度500-1000米,最大坡度达80多度。峡谷内异常深幽,两岸是陡峭的山崖、石壁。随峡谷蜿蜒升入,形成层层飞瀑。 “卧龙谷”的得名,是因为传说许多年前,一条龙从峡谷越过,由于这里太美了,便留在潭中。景点最高处就是两个瀑布,其中一个所谓的“大龙瀑”已经干了,但从干枯的水迹还是可见以前的壮观。一路的走走停停,遇上好的景色想要拍照,就在水间的石头上跳跳。

下山又回到灵岩洞和大鄣山的岔路口,吃了饭再去下一景点吧。不过很怄气的是,在这里我们吃了几天来最不满意的一餐,所谓的农家乐也就是当地的特色菜,由糊南瓜、豆角、熏肉等煮成,没味道,南瓜还有点变质。这顿也将近两百,灰常失望啊!

进入通往灵岩洞的一段路,婺源的路导航都没法定位的,只能靠着零星的路牌指引和路旁的山民。但我们意外发现被我们放弃的景点(百柱宗祠)原来就在路边,既然来了,又都是包含在通票里的景点,当然要去!

黄村百柱宗祠位于大鄣山乡至灵岩风景区的路上,又名经义堂,建于清康熙年间。百柱宗祠是因为祠内有柱子100根(其实是99根,据说要是用一百支香(拜佛用的香)点燃后,在每根柱子插一支香,不多也不少一百支香正好插完,很奇怪的说法,待求证)。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这座宗祠在建筑上既保留了明代的风格又开创了清代徽派建筑的先河,是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占地1200多平方米,由前院、门楼、庑廊、前天井、享堂、中天井、后天井和寝堂等八个部分组成。正堂柱子有三排,每排四根。祠堂的梁枋都是粗大的整木,梁与梁间全都由榫木贯连,勾心斗角,十分坚固。上面有一些精致的木雕。祠内墙上挂着《家箴‘十四则’》、《宗规》等宗族规则。寝堂设置了安放祖辈牌位的多层案板。整个祠堂显得朴拙而又大气。搞笑的是,当我们一边大呼“好高的门槛啊”,一边跨过人家近一米高的门槛后,才发现门槛左右两旁都是有留空可以进的。

祠内正堂中央悬挂着清代大学士张玉书题写的“经义堂”匾额。张玉书非婺源人,祠内悬挂他的匾额是有来历的。说的是宗祠的设计者想造一个民间“金銮殿”,将寝室前拱门设计了九个台阶。此事后来被附近一个村的财主告密,说黄村“私造金銮殿”,有谋反意图,于是建造者遂将九级台阶改为七级,并请大学士张玉书题写“经义堂”的匾额才免了大祸。

灵岩洞群由涵虚、莲华、卿云、凌虚、琼芝、萃灵等36个溶洞组成,号称“华夏第一洞天“。目前已开发完善的溶洞有涵虚洞莲华洞,其余的溶洞因为还未开发完善,所以一般只对探险队伍开放。这两个洞都是要先上一段山路再进洞。也许是我们经常光顾广东的英德,对这些已经见惯不怪了,所以唯一值得我们稀奇的就是涵虚洞。这个溶洞共分七层,从洞口进去就是溶洞的第六层,游览完第六层和第七层后我们逐层往下游览。溶洞的内部空间十分宏大,其中最大的空间有四层楼房那么高。最后到达地下河,水最深处达40米,经人工开凿了部分地下河道后,让人游览完后可以从洞内坐游船出来。

 

原来早在唐代灵岩洞群就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南宋的《方舆胜览》记载,当年这里建有36家旅店,达官贵人蜂拥而至,由差役引路游洞,当地村民还得叩拜接送,弄得民不聊生。众怒之下,村民们连夜堵洞,不传后代。使得久享“三岩九洞绝尘寰”盛誉的灵岩洞群销声匿迹了一千多年。1982年,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挖掘开发这处地下瑰宝,使得人们今天才有机会目睹他们的芳容。

本来在婺源的最后一站是鸳鸯湖,谁知在路上又经过严田古樟景区,来都来了,不进去不是浪费?在景区中心临石拱桥处,生长着10多棵藤缦缠绕的古树,枝叶舒展,欣欣向荣。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史,也是文明古国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其中一棵古樟树有1500余年高龄,树胸围近14米,平均胸径4.3米,比虹关古樟还多出80多厘米,18个学生并排靠树干而立,只能围住其一半,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樟。严田古樟的根孽特别强盛,同一树干上生长出不同朝代的6个大枝桠,树冠幅达3亩,过河过界,铺天盖地,被村民拜为树神的千古樟王。

来到了鸳鸯湖,这个亚洲最大的野生鸳鸯栖息地,又一次吃了个闭门羹!进园区探询才被告知鸳鸯们要休息了!明天请早。。。只好灰溜溜的赶往下一目的地——景德镇——井冈山。(我们打算在回程的路上顺道把这些景点踩了)

景德镇已经七点了。一路上打电话订房都说客满。晚饭是在新厂东路的雕塑瓷厂对面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家吃的。不记得其名,只记得老板经理因为上菜迟了,那友好诚恳的态度,点了几个菜的味道也都恰到好处,而且看它的规模、装修,这一餐饭我们是怎么都不会嫌贵的,但是埋单才一百五。很划算呢!很想推荐给各位,却怎么都记不起这酒家的名字了。就在新厂东路的雕塑瓷厂对面,入口处有座牌坊,里面的院子挺大的,挂了一排红灯笼。

我们后来在火车站附近的龙腾宾馆住下了。这家宾馆真不怎么地,是不贵,两床房120、三床房140,除了空调,其他都挺旧的,两床的房间里还有霉味,给换了一间。要说这家宾馆老板娘人品不太好。借吹风机、转换插头这些都说是旅客留下的。(而我们离开了才理解这话的潜意思,因为我们走的时候落下了一部山寨手机在被子里。打电话回去问,当然得到的回答是:没见到。)

 

第四天:

离开景德镇直驱井冈山。无奈天公不作美,雨一直下,我们只在井冈山景区高速路口下来吃了一顿高价的饭,在景区服务中心前转了一圈便下山回了。

深圳正好午夜十二点,结束了我们四天四夜的江西婺源の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