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

敦煌新疆,首站到了吐魯番 

1067次的火車硬臥,讓我渡過了一個不錯的夜晚,敦煌一上車,一覺睡到吐魯番,雖然車廂內滿滿的旅遊團遊客,興奮的聲響一直到半夜,但也是因為如此讓我倍感安心與鬆弛,完全融入在團員們興奮的氣氛中,還睡的很香,(說穿了!其實是我很好睡,而且也累了)

早上6:20下了火車,一片漆黑,遊覽車一輛輛的開走了,我上了火車站到市區的巴士(票價7.5圓)   我買的是7:50分的車,但不到7:30就開走了,所以在外旅遊時,有些地分是不太遵守開車時刻的,但通常是晚點,為了多拉些客人,但也不除有早開的情況,所以到偏遠的地方或是淡季之時,最好早一點到巴士站等候

我坐的巴士也坐了8成的人,其中外族人口佔了大部分,只有兩三位漢族(聽不懂他們說話是最好區分的方式,大家因寒冷都包裹的看不清面貌),而遊客就僅僅我一人(行李跟穿著是很好辨認的)

一個鐘後來到了吐魯番市區,下了車就到車站買了去吐峪溝的車票,下車的地點正是吐魯番客運站(老城西路264號  ),

吐魯番一天只有一班14:00開出的車真正到達吐峪溝鄕,(8圓)同一部車,隔天早上8:30左右一樣會到村口接你,當然要和司機說好,也可以跟他要電話號碼,司機不錯,他會到村裡到處兜,接上許多固定的乘客(應該都是相熟的了吧!)好像私家專車一樣,這又是溫馨的一面(回程10圓,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票面上標的清清楚楚)

資料上說吐峪溝是往鄯善縣班車途經的一站,有很多班次經過,這點我要補充一下,這些車輛是跑G312國道,然後停的站好像是魯克沁鎮(我沒記錯的話),離吐峪溝還很遠,然後要在從那裡打車過去或走過去,很不方便,而且路不好認,語言又不通不好問路,我個人非常不建議以這種方式搭車,所以只有14:00那班車有到吐峪溝村口,然後直直走到景區,慢慢走要20分,沿路上有路標很清楚,

吐峪溝是我來吐魯番的主要目的,一個千年的古老維吾爾族村落,被稱為中國的麥加,每年有很多回教信奉者來朝聖,淡季去時幾乎與外界隔離,到了傍晚後,全村只有我一個”外族”,門口的售票員只是會說漢語的維族人,維安的軍人晚上也會撤走(因為沒遊客了,我不算嗎?),住在語言不通的村子裡,睡在語言不通的維族家炕上,很奇妙的感覺,一桌滿臉笑容又語言無法溝通的人兒一同晚餐,羊奶乾酪,扮面,囊,奶茶,葡萄乾,西瓜,雖不是豐盛,但誠意是十足的,很奇妙的體驗,現在想想有種跑回去的衝動,還有更奇妙的是!當地有佛教石窟,兩大文明宗教並存在一個千年古老的村落,但現今在此村落中,佛教已經沒落了,最可惜是這次去,石窟因土石崩落,在維修中沒開放參觀,雖沒進入洞窟,但從外面還是看的到崩毁的壁畫,令人十分痛惜,我拍了幾張照,距離遠不是很清楚,看到千年的古物如此,心非常的痛

 

 

 

 

 

另外商業氣息也慢慢的侵入這古樸的村落,尤其是剛啟蒙的一些小孩表現的很明顯,都是一些年紀稍輕雖已經懂事但還沒被教育導正的小孩,存在著一些我個人認為會影響他童真的價值觀所誤

我舉幾個例子,希望將來還有去旅遊的遊客要幫忙導正這些小孩的價值觀,

從村口走進景區的路上,有兩個小男生過來打招呼,我和善的笑著說"你好",接下來好像不對了,小孩嘴裡發出”錢”的語音(他們不會說普通話,所以音不準),他們見我聽不懂,竟然用手勢(食指拇指兩指搓動很輕浮的手勢,不知看倌能否了解這手勢出現在幾歲小孩的動作上,我有多震驚,)我臉色頓時沉下來,後來他倆竟然用他們的腳踏車擋住我的去路,我跳了開去,他們竟然還嘗試的了好幾次,再次比了手勢,意思是說路是他們的,要我給錢(****這幾個字代表我心中不滿的怒吼,這不跟強盜一樣了嗎?)非常嚴重價值觀的扭曲,我正想大聲斥責的時候,有村人騎車路過,朝我們看了看,這兩個小孩牽起車回頭就走,所以我想大人是有教育的,但他們的價值觀是如何扭曲的呢?後來我終於知道了,當有兩輛外地車輛進來時,我見了一群小孩騎車蜂湧的衝向停車場,向遊客要錢,而遊客確實也會掏零錢給這些小孩(不乏外國旅客),這就是原因,我覺得可以用一些糖果餅乾或小文具和這些小朋友表示友好交朋友,但不要給錢,要讓他們知道是必須要有努力付出才有收獲的,他們可以帶我們去他們家裡買買葡萄或其他作物,而不是直接給他們零錢

進到村裡,還有兩個現象,在此說給大家聽,有個維族老人見到我很友善的笑著以手勢招呼我進到他家中,要我到裡面參觀,指著我的相機要我到處拍照,然後他坐在炕上要我進去拍照,幸好我見到角落有個牌子用漢字寫著家訪50圓,維族老人拍照10圓,我沒拍照,要不然語言不通又是一場災難,更往村中走進去,有個6~7歲的小女孩,又用那令我生氣的手勢(又是輕浮的要錢手勢),要我進去她家,舉起兩支手指,嘴裡說200,我猜這價錢應該是住宿吧,他姊應該有13~14歲,跑出來制止她,然後對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表示姊姊是懂得教育妹妹的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我見了也有很純樸的小孩,兩兄弟(很小吧,7~8歲)合力提著竹籃,到田裡採作物(豆子,番茄),挖土豆,我下到田裡和他們一起挖,然後到溝裡洗乾淨,我很想拿出相機拍下這時刻的,但我又怕他倆向我要錢(拍照費用),我不是捨不得那幾塊錢,而是怕破壞了我對這對兄弟的美好印象,就讓這美好的影像留在我腦海吧!我喜歡他們臉上純真的笑容,靦腆的笑容,是因為認識新來的外人,表達出友善的笑容,而不是為了金錢代價擠出來等値面部表情,我不要看那些,不要拍那些

稍晚的時候,我找到一家看起來還乾淨的維族家庭,規規距距的脫了帽進去打招呼,比了手勢示意要睡覺,維族老人靦腆的笑了笑,摸摸臉,比了手勢50,然後用手勢問我要不要吃飯,我點了點頭,他比了手勢60,嚇了我一跳,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總共60 ,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是被金錢觀念給扭曲了純樸,在維族老者接過我手上的錢時,我看到了靦腆,看到了不好意思,這些許的不自然, 是因為現在的有價方式,衝突著他們的好客的善意精神,相信在還沒大量遊客湧入的那時,接待外來的旅客是維族家庭的一種好客的友善方式,我相信這村莊大部分的人是友善的是純樸的

晚上家裡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女生不跟男人同桌,坐的遠遠的,不曉的是因為我這外地來的不速之客所影響還是維族的男女輩分關係所致,很靜的夜晚,他們一家人9點不到就睡下了,我一人留在葡萄藤架下的大床上,靜靜的享受我一個人的夜,喝著咖啡,看看書,發發呆,一點都不想準備接下來的旅途資料,牲圈裡的牛馬嚼著葡萄藤,享用著大餐,是唯一的聲響,(冬天了,收完葡萄,他們會把葡萄葉葡萄藤收下來給牛羊馬當飼料吃)

 

村裡景色很美,很古樸,那裡是很多攝影家常去拍攝的景點,很值得一去,最好留下來過夜,黃昏清晨的景色各有不同,很奇妙的維族家庭留宿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