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梁秆儿哨产生于清代光绪年间,刘氏一族为生活所迫,河北保定举家逃荒,定居大榆树两半屯村。刘学仁的太爷刘永泰,由于生活的困苦,无以为乐,便用高梁秆儿修理成哨,在苦闷寂寞之时吹上几口,并逐渐演绎成熟,能吹出民歌小曲。在当时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的东北,能有这样的响动,实在是不可多得,于是,人们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便请刘永泰来吹奏高梁秆儿哨。刘永泰便将高粱杆儿哨的制作方法和吹奏技法传承给了后代。刘学仁就从小就和爷爷、父亲学会了制作这种乐器和吹奏的技法,并经常在乡间演出。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高梁秆儿哨制做方法简单,但吹奏起来却音量极大,足以压住唢呐的音量。既能单独演奏,又能与各种乐器合奏,即能演奏东北民间小调、二人转曲牌,又能演奏京、评、豫剧、黄梅戏等各地方剧种的曲牌、唱段,并且能奏出民间的咔戏效果,既能和哨呐一起吹大秧歌,又能和其他乐器在舞台伴奏,可以说是满腔满调,韵味十足,倍受东北民间百姓喜爱。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信息来源: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天下民宿
信息来源: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本文来自 天下民宿 BNB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