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郊迎迓土牛回,晓日瞳瞳曙色开,夹道儿童齐拍手,府衙前看打春来。”这首《白下新春词》为我们描绘了立春之日太守“鞭打春牛”这一别具情趣的活动。《正德江宁县志》和《金陵古迹诗注》都说,立春之日一大早,从府衙前直到东郊的大道上,都挤满人群,观看一年一度的新春庆典,太守率领府县官员,各方显贵齐集东郊,三声冲响过后,烧香“接春”,并令一个盲人用五色笔涂画牛身(“牛”由儿童事先用泥塑好),从画的部位及花纹以“觇”年成,叫“觇春”。然后太守用“五色纸裹的芦梗”,即“五花棒”鞭打春牛,俗称“打春”。太守鞭打几下之后,便将五花棒散丢地上,任人拾取,随之鼓乐齐鸣,祭祀活动达于0。接着,命两名穿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子在锣鼓声中,在大批人员的簇拥之下,将土牛抬往城内闹市,供人赏悦,叫“送春”。或将土牛送往大户,所受者无不受宠若惊,大放鞭炮迎接,盛备茶点款待。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南京人称立春为新春,重视新春不亚于新年,故有“新春大似年”之说。这一天除举行庆典活动外,家人要向长者拜谒,表示敬意,以祝家庭和睦,叫“拜春”。全家团坐吃春饼,叫“咬春”。咬春饼由来已久,唐时有春盘,宋、明有春饼,朝廷以春饼赏赐群臣,有的春饼做得极为考究,“一盘春饼价千金”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清时,南京的春饼是很有名气的。诗家才子袁枚说南京的春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润绝纶”。薄薄的春饼卷上韭黄、荠菜、冬笋、肉丝,咬起来的确别具田野风味,无论官员,百姓都甚喜爱,所以风行一时,以至南国的人也都爱吃。近代鲁迅、郭沫若都品尝春饼,并极赞誉。
Copyright BNBVISTA.COM
南都的村田乐,令人欢愉,别有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