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源古道人文历史 穿“龟蛇把门”,探古朴民居沿着马金溪向北前行,205国道旁的山峦郁郁葱葱,风景如画。当司机提醒石柱村将至时,眼前忽现一奇景:断裂山脊前,一脉岩石延伸至山脚,极像一条巨蟒游走山间,而与之对应的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包前伸出一块巨石,犹如一只气宇轩昂的神龟。随行的开化县地方文史专家吴德良介绍,龟蛇在道教星象学中称玄武,是道教文化的象征,故此地有“龟蛇把门”的意境。相传,当年明朝内阁首 ...
荞麦岭古道人文历史 吴越古道---位于安徽省宁国市万家乡境内,全长约35公里,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浙江)与南唐(安徽)的主要通道。1100年前,越国为防御入侵,修筑了它,在那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之巅,曾经是短兵相接的古战场。而荞麦岭古道,就是吴越古道在浙江省的延伸段。全长10公里左右,为吴越古道最南段。 昌化镇,自古是徽商出外的必经之地,故而镇域中多有古道,荞麦岭古道便是其中较为不起眼的一条。古 ...
梅田古道人文历史 梅田古道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清道光《丽水志稿》载,“梅田山,县东北四十里。旧为赴缙云官道,乡民立市于此,古驿殿址尚存。”这是有关古道的最早文字记录。而至于古道为何而建则存在着两种说法。 说法之一为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置括(栝)苍县,建处州郡(丽水古称),为了建立处州与京都长安的联系,于是开辟了往西北行的稽勾古道。但是由于稽勾古道“岭峻百重,绝壁万寻”,在山峦中盘纡,通行过于 ...
安顶山古道人文历史 安顶山古道曾经是一条走私盐的“交通要道”,途经明清竹制造纸遗址,台门石、狮子石、平台石、石鸡石、飞凤岭、田基坪、岩坎瀑布等,沿途溪流跌宕,竹林环抱。古道现今还保存完好,跨灵桥、里山、渔山三个乡镇,还辐射到萧山地带,“10来公里的距离,体力差的可以在安顶山下撤。”张建龙介绍,徒步穿越的路线是:富阳至礼源,到山基村口下,徒步沿山道经田基坪,稍事修整,翻过岭背,下至安顶村用中餐,尝尝 ...
毛石古道人文历史 相传,有一位仙家曾路过此地,走累了,就在路旁歇歇脚,充充饥。当他津津有味地吃着饭时,他竟然发现自己的饭罐里有一颗石头,他顺手把小石头抛到了小溪中央。仙家走后,说来也怪,那颗石头在小溪中不断长大,一时就变成了一块巨石,这就是人们所称的“饭宝石”了。沿途经过的野猫岭也有着许多值得探秘的地方,曾经走过古道的队员听当地老人说,在很久以前这里经常有草寇出没,山崖两边用索道连接,互通信息。还 ...
遥岭古道人文历史早在距今约一千多年前,寿昌至淳安港口有一条一百余华里长的石面路。该路成为寿昌、淳安两县靠步行、肩挑的时代的文化、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如今路的两头已由新建公路所代替。但路的中间却保留了一段从新桥村遥岭坑自然村口至郎家村,长为三十华里的石面路。其中岭道为十五华里,习惯称此上七、下八里。路的建筑均就地取材,用有平正面的方块条石砌叠成石阶,一级一级向上延伸,弯弯曲曲各有不同。由于两地村民常 ...
白鹤古道人文历史如果让时光倒回638年前,这个被白鹤岭岭头村民准确称作的“烟墩”顶上,一定有一位身穿盔甲的战士坚守在这里,不停向远处了望。一旦看到远处传来烽烟,也立即点燃烽火。刹那间,20里烽火四起,联成一线,提醒戍守在十里外的卫所巡司,告诉他们:此时有海寇入侵,需立即备好战事。这,就是明代期间,为防范海寇入侵而设立的戍边报警点——烽火台。若一旦有海寇入侵,夜则举火,昼则举烽,故俗称“烟墩”。而今 ...
南黄古道人文历史 1)赏枫最好的时节是11月-12月,前杨村在每年的11月11日会举办“南黄古道红枫节”,届时游客络绎不绝,可以选择避开出游的高峰期。 2)秋冬之际,早晚温差大,特别山里面气温在夜里会降到很低,如果有露营计划,则需要准备好重量轻盈且保暖性能好的羽绒睡袋,以免受凉。 3)南黄古道比较消耗体力,特别是重装穿越,所出行前尽量准备好一些干粮,建议携带高热量、小体积,如牛肉干、巧 ...
贵州二十四拐人文历史几乎没有什么难度,自驾前往需要控制车速。公路二十四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时毁之。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睛隆人)之命,进行踏勘。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当时修筑的路,路况极差, ...
杭宣古道人文历史宝昌桥取老头名在经由杭宣古道往独松关的途中,有一座石头堆砌而成的古桥,名曰“宝昌桥”。这座桥是余杭与安吉的交界线,这次也得到了修缮加固。其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从前,这座桥附近有一个看管山的老头,名叫“宝昌”,人们便称他“宝昌老头”。他十分尽心尽责,很用心地看护山上的毛竹、冬笋等资源,防止被他人偷盗。有一次,有人到山上偷冬笋,被宝昌老头发现了,便高喊捉贼。小偷将竹子掰开,把 ...